1. 引言
氧同位素(δ1?O、δ1?O)分析是地球化學、宇宙化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的重要研究手段,可用于示蹤巖石成因、流體來源及高溫地質過程。硅酸鹽和氧化物作為地殼中廣泛存在的礦物,其氧同位素分析需經過嚴格的樣品前處理。本文系統介紹樣品制備、純化、轉化及分析的關鍵步驟。
2. 樣品前處理流程
2.1 樣品準備
1.破碎與篩分
- 使用顎式破碎機或瑪瑙研缽將樣品破碎至粒徑<200 μm。
- 避免污染:避免使用金屬器械(如鋼制破碎機),防止Fe/Ni等金屬引入。
- 超聲波清洗:去除表面吸附雜質(如有機質、次生碳酸鹽),用超純水或稀酸(0.1M HCl)短時間處理。
2.礦物分選
- 對多礦物樣品(如全巖),需通過重液分離、磁選或手挑法獲取目標單礦物(如石英、長石、橄欖石等)。
- 純度要求:>99%(XRD或顯微鏡驗證)。
2.2 化學預處理
硅酸鹽礦物處理
1.溶解方法
酸溶解法:
- 使用濃HF(48%)在密閉Teflon容器中(如高壓消解罐)加熱至150°C,完全溶解硅酸鹽。
- 反應式:SiO? + 4HF → SiF?↑ + 2H?O
- 注意事項:HF具強腐蝕性,需在通風櫥中操作。
堿熔融法(適用于難溶礦物如鋯石):
- 采用LiBO?或Na?CO?熔融(>1000°C),后用稀酸提取。
2.純化步驟
- 通過陽離子交換樹脂(如AG50W-X8)去除金屬離子(如Fe3?、Al3?)。
- 蒸發濃縮后轉化為H?O(真空蒸餾法)。
氧化物礦物處理(如磁鐵礦、赤鐵礦)
還原法:
與BrF?或ClF?在高溫(>500°C)下反應釋放O?:
2 Fe?O? + 6 BrF? → 3 Fe?F? + 4 O?↑ + 3 Br?↑
生成的O?通過液氮冷阱純化,轉化為CO?或H?O供質譜分析。
2.3 氧的提取與轉化
1.硅酸鹽氧提取
BrF?法(Clayton-Kishida法):
- 樣品與BrF?在鎳反應器中加熱至550–700°C,生成O?。
- 副產物(如SiF?)通過低溫冷阱(液氮)去除。
激光氟化法(現代高效方法):
- 使用CO?激光器局部加熱樣品+BrF?,快速釋放O?,適合微量樣品。
2.氧化物氧提取
- 類似硅酸鹽方法,但需更高反應溫度(如磁鐵礦需>650°C)。
3.同位素比值測定
- 將O?轉化為CO?(與石墨在700°C反應)或直接以O?形式導入質譜儀(如Delta V Plus)。
- 標準物質:采用NBS-28(石英)或UWG-2(石榴子石)校準。
3. 質量控制
1.空白實驗
- 每批次樣品需運行流程空白,監測試劑(如BrF?)本底信號。
2.標準樣品
- 插入國際標準(如NBS-28,δ1?O=9.6‰)驗證分析精度(長期精度<±0.1‰)。
3.交叉污染控制
- 不同礦物樣品間需徹底清潔反應器(如鎳管用無水乙醇超聲處理)。
4. 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
問題1:部分溶解
- 原因:硅酸鹽未完全分解(如含鋯石包裹體)。
- 解決方案:延長HF溶解時間或改用熔融法。
問題2:同位素分餾
- 原因:O?轉化不完全或泄漏。
- 解決方案:檢查真空系統密封性,優化反應溫度。
5. 結論
硅酸鹽和氧化物的氧同位素分析需根據礦物化學性質選擇溶解/氟化方法,嚴格把控純化步驟,并結合高精度質譜技術。未來發展方向包括微區分析(如SIMS)和自動化流程的優化。
參考文獻
- Clayton, R.N., & Mayeda, T.K. (1963).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.
- Sharp, Z.D. (1990).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.
- Valley, J.W., et al. (1995). Reviews in Mineralogy.
備注:實際操作需結合實驗室具體設備與安全規范,建議在經驗指導下進行。